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患,据调查在美国人群腰痛发病率为17.8%,而在中国,由于所承受劳动强度更大,人群总体腰痛的发生率相对更高,达50%。腰椎退行性疾病所致的下腰痛已成为丧失劳动能力及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腰椎退行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后路融合术,这种方法在过去的数十年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Mini-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因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的4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Mini-TLIF术20例,B组行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Open-TLIF)27例。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腰痛和腿痛视觉分析量表( visual analog scale, VAS)、Oswestry功能残损量表(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少、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短、住院费用高( P<0.05)。两组末次随访腰、腿痛VAS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ODI评分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ni-TLIF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且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统计关节镜下不同年龄段患者膝关节软骨损伤情况,分析关节软骨损伤发生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自2004年11月到2005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共对568例膝关节疾病患者进行关节镜检查手术,男242例,女326例,年龄12~80岁,平均(43.0±11.2)岁。所有患者在术中采用医学影像处理系统进行拍照或录像记录软骨损伤情况。将上述568例划分为青少年组(≤44岁)和中老年组(>44岁),青少年组272例,中老年组296例,分别对2组患者软骨损伤发生的原因、分布的部位、损伤的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特点。结果:在568例中389例发现923处软骨损伤,其中关节镜手术中关节软骨损伤13处。青少年组121例发现212处软骨损伤,中老年组268例发现711处软骨损伤;软骨损伤的原因青少年组主要是半月板损伤(57/121),中老年组主要是骨性关节炎(218/268);软骨损伤部位2组均以股骨内髁、股骨外髁和髌骨关节面最为常见;软骨损伤程度中老年组以Ⅳ度损伤为主(330处),而青少年组以Ⅲ度损伤为主(71处)。结论:膝关节软骨损伤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不同年龄段患者其软骨损伤的特点存在差异,对不同年龄段软骨损伤患者的处理措施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与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2例,采用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31±4.31)岁;减压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9例.B组50例,采用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53±4.28)岁;减压1个节段38例,2个节段12例.术前术后均采用视觉分析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残损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痛、腿痛和行走耐受性(行走距离和耐受程度).结果:82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8个月(10.9~43.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狭窄节段、术前腰腿痛VAS和OD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手术时间比B组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比B组少.并发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在保留后方稳定结构的前提下使神经结构得到充分减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可在把握严格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作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特别是老年患者的主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创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损伤程度也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创伤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和进一步发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已经成为青壮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创伤、感染、中毒、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全身系统性炎症,进而出现MODS,与此同时机体的炎症水平及免疫功能发生显著改变,其错综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清楚。肠菌移位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炎症级联瀑布学说、缺血-再灌注学说等均无法将炎症与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与临床病理表现完全统一[2]。本文就创伤后SIRS的启动机制及血液净化的治疗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及离心方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凝胶支架对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l增殖及生长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动脉血分别采用二次及三次离心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支架,检测其中的血小板浓度,同时通过添加DMEM培养基将PRP中血小板绝对浓度调整为相同的1000×109/L,之后继续向其中加入培养基将PRP按体积分数调整为30%、40%、50%、60%的不同浓度,并设置仅含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之后向各组PRP中植入经荧光染色的脂肪干细胞(ADSCs)。7d内每日观察计数细胞数目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在第2、3、4、6天用MrITr比色法分析各组脂肪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通过ELISA定量检测培养7d后PRP脂肪干细胞复合体中生长因子TGF—B1及细胞的Ⅱ胶原含量。结果二次离心法及三次离心法所制备的PRP中血小板浓度分别为(1320.5±227.31×109/L及(1724.5±316.31×10。/L,为全血中血小板浓度的5.4及7.1倍,三次离心法所制备的PRP中血小板浓度明显高于二次离心法(P〈0.05)。采用两种离心方法所制作的PRP细胞复合体中的脂肪干细胞数目均在其PRP其中血小板浓度为500×109/L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02±0.13)×104及(1.00±O.14)×10。(P〉0.05)。各组不同浓度的PRP浓度的PRP细胞复合体中当其中血小板浓度达500×109/L时其中脂肪干细胞数目、活性均为最高,且其中的TGF—B1及细胞的Ⅱ胶原含量也高于其他各组俨〉0.05)。结论三次离心法制备PRP,血小板收集率较二次离心法高,但在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上无明显差异。PRP中血小板浓度达500×109几左右时,其中的脂肪干细胞增殖及活性达到最高,可能是制备PRP脂肪干细胞复合体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复位程度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过程中椎体复位程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7例(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25例;年龄48~87岁,平均(72.4±12.7)岁。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通过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椎体压缩及复位程度、椎体后凸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8±9.6)个月(12~47个月)。术前患者VAS评分为(8.4±1.6)分,术后第2日VAS评分为(2.1±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6±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情况:术前椎体前缘和中央压缩程度分别为(72.0±10.6)%、(68.0±15.6)%,术后椎体前缘和中央压缩程度为(76.0±8.6)%、(73.0±6.1)%,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即使X线显示骨折椎体未获得满意的复位,疼痛症状仍然缓解满意,骨折复位程度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